互聯網仲裁,網貸催收新利器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普及,網貸行業最近幾年崛起的速度,可所謂是日新月異,為傳統金融無法覆蓋的長尾人群帶來了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務,但與其相伴的各類借貸糾紛也隨之而來。為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貸后糾紛成為眾多網貸平臺發展過程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標的發生逾期后,常規操作平臺會采取電話催收、實地催收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催收工作,若效果不佳,將會采用訴訟方式為出借人追回借款,但傳統訴訟又面臨時間長,效率低,費用高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網絡仲裁(也稱:互聯網仲裁)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網貸平臺處理貸后糾紛的利器。
網絡仲裁(也稱:互聯網仲裁)是指仲裁機構通過制定網絡仲裁(也稱:互聯網仲裁)規則,搭建網絡平臺,接收與傳送電子化資料幾各種合同文本的存證服務,加上在線上舉行開庭、質證、答辯等仲裁活動。效力與線下仲裁一樣:一裁終局,一經裁決,即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書所確定的義務。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另一方當事人有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流程簡便,快速判決
以仲法網為例,標的發生逾期后,只要企業提出仲裁流程,仲法網平臺會將相關合同、協議、流水等材料提交到平臺的律師及仲裁合作機構,由合作機構進行批量整理、預審后,上報到仲裁委立案。
立案后,由仲裁委指派仲裁員進行主評和案件審查,審查完畢,將裁決書發送到裁決當事人。
一般情況下,提交仲裁后,30天可以做出裁決。

強制執行,納入征信黑名單
在仲裁過程中或裁決書書下達后,一部分借款人會主動聯系借款企業還款,但也有部分逾期借款人仍抱有僥幸心理逃避還款。網絡仲裁(互聯網仲裁)作出的裁決書效力等同法院判決書,如果借款人不履行裁決書時,平臺會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法院強制執行的內容包括扣取社保、第三方支付賬戶(支付寶、財付通),和被仲裁人名下銀行卡、股票等能快速變現的手段。如遇到數額較大的案件,會進行不動產拍賣,比如房子、車子等,但耗時會相對較久。
小部分借款人因無可執行財產而終止執行的,法院已將這些人納入老賴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和限制消費名單),每三個月會查控其名下的存款,包括微信賬戶和支付寶賬戶等,并對其賬戶余額進行凍結劃扣。
如果成為借款“黑名單”中的一員,將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不但在銀行、網貸平臺等金融機構借不到錢,而且還會在個人交通出行、貸款買房、車貸購車等等,都將受到限制,嚴重的在未來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子女,可以說失信者將寸步難行。
網絡仲裁(也稱:互聯網仲裁)作為網貸催收的一大利器,目前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優勢,隨著批量化仲裁的進行,平臺打擊逃廢債的效率也會越來越高。